《看不見的城市》:在現代舞中發現新的色彩
![]() |
《看不見的城市》都會奇幻舞劇 |
此時已經晚上9點多了,幾乎大家都早已收攤回家。可是,我卻看到遠處的一叢希望,是一盞唯一會發亮的社團,招牌上寫著「哈 特 現 代 爵 士 舞 團」。我在想:「不知道能不能在這裡學習現代舞?」此時,我慢慢地窺進社團裡面,於是有兩位樸素的女生前來招呼。幾經詢問過後,他們盡可能地介紹這社團給我聽,也再次邀請我參加下週在東吳大學的表演。
雖然我不願意做個三心二意的人,但是這次我決定跟隨心中的的聲音。
一眨眼,我正在東吳大學的傳賢堂內看著表演。
首先出場的劇目是《我找不到節拍》,從舞者的互動當中,我看見他們正試圖從不協調的肢體律動中尋找一種平衡。有時候他們會突然趴倒,好像不太穩定的感覺。這讓我深感城市的面貌的確是如此,彷如高速運轉的馬達,不斷推動著每個人。繁忙的都市人在無止盡的混亂中找尋著遺失的平衡感。
另一場令我印象深刻劇目則是《那一天開始下雪》。當我坐在台下觀賞的時候,我可以感受到強烈的衝擊,整個場景和舞蹈是如此壯麗而有力量。尤其一出場就出現一塊巨大的白布將舞者們包圍住,再一層層的撕開,帶著飄逸的美感,那真的是視覺上的愉悅。而後來出現了似乎是一對王子和公主,臉上的面具滿溢威嚴和高雅,身後披著長條白布和紅布飄逸得令我陶醉。
除此之外,我能感受到豐富的文化蘊藏在這齣舞蹈裡,融合在音樂和舞者的肢體當中。而且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是:「他們是學生呀!」二十位舞者當中約只有六位是社會新鮮人,這完全顛覆一般社會對學生的價值評判。學生也許社會經驗不夠;辦事能力也像初生的幼苗,但是七年級新生代擁有源源不絕的想像力、滿滿的活力以及勇敢向前的衝勁!
看完這場表演後,開啟我了解現代舞的另一扇窗:爵士的融入。記得第一次觀賞現代舞是今年5月,在中原大學藝術節上表演的光環舞集作品《身音 Body Sound》。他們的表演形式主要以傳遞身體的聲音作為和觀眾溝通的媒介。對我來說,算是很傳統的藝術體驗,需要去細心咀嚼內涵。然而,哈特現代爵士舞團的表演卻讓我覺得很貼近,充滿現代的味道,而且欣賞的過程是很輕鬆自在的。我在想,現代爵士會不會是傳統現代舞的改良呢?在每個時代中總會將純藝術改良,迸發出新的可能,也更能為大眾所接受,我覺得是吧,你們呢?
P.S. 圖片引用自輔大新聞網以及痞客邦「東吳大學親善民族爵士舞團-雲集舞蹈社」
本來6月8日打算去看原住民青年社的「原舞祭」,因為自己也有點想了解原住民文化,只是更多的部分是因為朋友的邀請帶來的人情壓力:有四個班上同學要上台演出。其實前一天就決定了去看他們的表演,只是我發現內心有一股更深的渴望在呼喚我:「對現代舞的渴望」。
雖然我不願意做個三心二意的人,但是這次我決定跟隨心中的的聲音。
一眨眼,我正在東吳大學的傳賢堂內看著表演。
首先出場的劇目是《我找不到節拍》,從舞者的互動當中,我看見他們正試圖從不協調的肢體律動中尋找一種平衡。有時候他們會突然趴倒,好像不太穩定的感覺。這讓我深感城市的面貌的確是如此,彷如高速運轉的馬達,不斷推動著每個人。繁忙的都市人在無止盡的混亂中找尋著遺失的平衡感。
除此之外,我能感受到豐富的文化蘊藏在這齣舞蹈裡,融合在音樂和舞者的肢體當中。而且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是:「他們是學生呀!」二十位舞者當中約只有六位是社會新鮮人,這完全顛覆一般社會對學生的價值評判。學生也許社會經驗不夠;辦事能力也像初生的幼苗,但是七年級新生代擁有源源不絕的想像力、滿滿的活力以及勇敢向前的衝勁!
看完這場表演後,開啟我了解現代舞的另一扇窗:爵士的融入。記得第一次觀賞現代舞是今年5月,在中原大學藝術節上表演的光環舞集作品《身音 Body Sound》。他們的表演形式主要以傳遞身體的聲音作為和觀眾溝通的媒介。對我來說,算是很傳統的藝術體驗,需要去細心咀嚼內涵。然而,哈特現代爵士舞團的表演卻讓我覺得很貼近,充滿現代的味道,而且欣賞的過程是很輕鬆自在的。我在想,現代爵士會不會是傳統現代舞的改良呢?在每個時代中總會將純藝術改良,迸發出新的可能,也更能為大眾所接受,我覺得是吧,你們呢?
P.S. 圖片引用自輔大新聞網以及痞客邦「東吳大學親善民族爵士舞團-雲集舞蹈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