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發現你的熱情與天才!一起《讓天賦自由》。
學校的成績不是一切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下的標題「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績」,完全反映出我求學生涯的心情。我發現自己跟許多人一樣,對唸書一點興趣都沒有。
於是我想起一件事。
當我還在豫章工商唸高職時,一到高三就只知道拼命的念書,因為大家都要「考大學」。而以我的努力也認為自己應該可以考上理想中的學校。隨著大考的倒數,每一天都留在學校晚自習,看書、考試、看書、考試。其他時間和假日則待在學校後面的圖書館。
終於,放榜了。
我考上了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清雲科技大學的應用外文系。然後呢?不知道大學的哪一年開始,我總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唸書?」以及「當初為什麼要考大學?」而從我一進入大學開始,我也就幾乎沒在看書,卻整天都在參加社團和學校活動。像是一開學就參加學生自治會,後來又參加橄欖傳愛社。而學校的各種演講、讀書會、工作坊也都不會錯過。雖然現在是個大四生,英日文成績在班上還可以從最後面開始數。
而現在的我,已經漸漸了解到學業成績並不能代表生命的成績。反而從這些活動和社團經驗中,發展出很多不同的興趣,也開展了各種領域的視野。
制式教育侷限學生的多元發展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就提到許多西方傳統教育的問題,向來總是以學科階級及智力(IQ)評量學生的能力。以台灣為例,國英數科目的地位總是比其他通識課程還高,這樣的分級扼殺了許多擁有豐富天資的學生們發展的空間。
本書中提到披頭四的主唱,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在英國利物浦專科學校唸書時就有這樣的經驗。
保羅在校期間多半處於遊手好閒的狀態,回家也不好好讀書,課餘時間幾乎全用來聽搖滾樂、學彈吉他。在他參加市內某次學校園遊會而結識約翰藍儂之後,他們彼此欣賞,最後決定與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林哥史達(Ringo Starr)組團,命名為「披頭四」(Beatles)。
學校裡的傳統科目學習得好壞和智力測驗的評量都不能否認他擁有的獨特天賦。
即使僵化的傳統教育體制壓抑了許多擁有豐富潛能的學生。不過,仍有許多管道可以跳脫規範,找到自已的興趣和天命。
當你看過這本書之後,你會知道該怎麼做。
現在學會不會太晚?
這本書內充滿許多真人的故事,他們都不是從小就學跳舞、音樂;也不是唸本科系出身的人。可是憑藉著熱情,他們都找到了方法,而不是理由。
雷利‧史考特爵士從藝術學校畢業後,從來沒想過可以做電影這回事,對他而言不過是週末的消遣罷了。他覺得自己需要的是一份正式的工作,後來他跟史鐸爾先生開始做印刷,也真的喜歡上這種藝術形式,就這樣持續了四年。接著,他到英國廣播公司(BBC)兼差,還拿到公司給的一年留學獎學金,回國後擔任設計師。工作了兩年後,轉到導演部門。
可是,他馬上又轉換了跑道,被廣告界的魅力所吸引。後來,當上了電視導演,最終才踏入了電影世界。
他在學時沒有就讀電影專科,卻能輾轉在藝術領域中匍匐前進,意外在成年後還發現了自己天賦:電影。
結語-實踐吧,男孩!
就舞蹈來說,我先在Youtube和舞蹈表演中嘗試去發現自己喜歡的舞風,然後便開始尋找可以學習的舞團。可是我沒什麼錢,所以決定去其他大學內找校內舞蹈社團比較便宜。
有一天,我去輔仁大學找朋友,在校園門口發現一個無人的小攤子貼著活動海報,寫著《看不見的城市》,輔仁大學哈特爵士現代舞團。
於是,離開前便好奇的逛了一下他們社團。
就在下個月,我到東吳大學去看他們的表演,非常的喜歡。隔了約兩個禮拜,就去舞團從基礎伸展開始練習。
而針對歌唱的團體,一開始考慮了兩個教堂內的三個聖詠團,分別為蘇開儀老師帶領的台北主教座堂聖詠團,以及由王啟仁老師和韓麗芳團長帶領的週日古亭耶穌聖心堂聖詠團,最後是同樣在聖心堂的週六天旋靈修音樂小組。
最後,我選了聖心堂的週日團。因為王啟仁老師在許多教堂當指揮,本身也是學音樂出身,一定能學到更完整的歌唱方式。
這條道路只是開始,我們都在旅途上,對吧?
P.S.
- 保羅‧麥卡尼和雷利‧史考特爵士的故事取自書籍《讓天賦自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