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春 陳德政發表新書初遇林強,他放的音樂好獨特,聊創作的價值觀跟心法

4月13日禮拜五晚上在誠品信義店三樓舉辦陳德政的新書《我們告別的時刻》發表會,參與對談的人是林強。林強在開場放歌,挑選書裡談到的音樂和他自己準備的作品。

我試著任身體隨著音樂搖晃,試著進入林強播放的音樂。放了幾首的音樂有種舊時代的氣氛,台語的女聲傳出,接著似乎是客語且跟農民栽種採收有關的音樂,整體帶來一種本地的親切感。聽得不知所以然時,就看林強旋來扭去DJ器材的旋鈕,張大耳朵聽有什麼效果。要接下首歌時製造回音、讓聲音變形扭曲、混著前首的音色與後首的弦律,以為要順暢地接下一首,卻又再回頭接起另一首。第一次聽強哥現場放歌,整體感覺是音樂質地似乎有所堅持地收斂成某種樣子,而沒有為挑動聽眾情緒做強烈高低起伏的呈現。

接下來陳德政就搬出幾捲卡帶和他開始討論,林強《春風少年兄》《娛樂世界》、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及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談及九零年代剛解嚴的台灣,還在上中小學的他,怎麼被林強的音樂深深衝擊。當時他把《春風少年兄》這張卡帶作為學台語的最好教材;書中第一章也提到,在同學都講台語而自己只會說國語的環境,當時的麻吉阿水幫他練習台語。像是阿水在樓梯間拉著他唱這張專輯裡的〈查某郎〉。

林強從2000年《向前走》開始成為全民偶像,大家都能一起唱同樣的歌享有同樣的記憶。我初感概自己時代大家都各聽各的幾乎沒什麼共同的歌曲,但想到那是現下時代的狀況。在我出生的八零年代後半,大家國小中學時仍一起迷過唱過當時代的流行歌曲,像是雙J(蔡依林跟周杰倫)、孫燕姿、陶喆、S.H.E.……;爸媽一輩在唱的〈金包銀〉、〈海波浪〉、〈雙人枕頭〉還有〈雪中紅〉也都會唱。

聊起2004年林強做的專輯《娛樂世界》,故事跟音樂都很迷人。除了第二首〈愛情研究院〉外,充滿重節拍,撕吼的歌聲和工廠會發出的機具碰撞磨擦聲,那節奏和歌詞的力道真讓我爽快!德政也問林強,究竟2002年《春風少年兄》到2004年《娛樂世界》之間這兩年的時間發生什麼事才讓他有如此轉變。他說應該是受到西方流行音樂的影響,那個時代是聽黑膠的,「英文歌詞都會拿字典出來查歌詞」;也不喜歡當時的流行音樂,都是談情說愛。加上自《向前走》開始,很多台獨活動都邀他去唱這首歌,營造台灣要走出去,什麼都不怕的氣氛。但他不喜歡這一頂揹負國家認同的帽子,只是喜歡唱歌。到此,想知道更多創作的故事跟技術活,「去Google就有了。」林強一再地說。前面想到DJ RayRay也會拿字典查英文歌詞,想是為了完全理解歌曲內容要表達的訊息,厲害DJ的小動作不能忽略。

最後觀眾詢問兩人最喜歡的配樂師是誰,並提及配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和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林強卻說自己刻意不去聽配樂師的作品,因為知道自己容易被喜歡的音樂影響。然後人家會問,那你不聽怎麼知道當下的音樂趨勢,不用參考別人的作品並吸收優點嗎?他的回答依然,並說「我想做那個時刻想做的音樂。」也有身邊的人問過,怎麼都沒在大片看到你做的音樂?像是豬哥亮的《大尾鱸鰻》啊……。他說平常就沒有在看這類電影。不是覺得主流的品質不好,他們做得很棒,而是「本來就不喜歡,也就不會去做。」

觀眾閒聊讚美說,最近林強的電影配樂也得某個國際獎項。「我不太想講這件事。」說了兩次,最後還是自己鬆口談了。「大多得獎都是中國大陸電影。難道台灣沒有好的創作者嗎?」「大家都在內鬥,怎麼做出好作品?」

註:末段觀眾提問配樂師我只記錄下林強的回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