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從《生活十講》談談「有沒有可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改變思考的可能?」

「你覺得再平常不過的事,就是你完全不再去花時間理解的事。」-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
在這個社會中,新的價值不斷衝擊著我們每一個人。其中升學主義和重商主義對我們的個人發展和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我們常常可以聽到父母對我們說:「好好唸書,以後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已經走向多元學習時代的教育體制裡,老師也要這麼說。
然而,重商主義的社會裡,在做一件事以前,總可以聽到這句話:「做這個有沒有商機?」;以及在你在選擇一個科系就讀以前,也許可以聽到別人和你說:「這個產業現在很夯!」於是就有很多學生讀的科系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走的路,總是被產業潮流和家人朋友的觀念牽著走。
當我國中畢業時,拿到的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總分只有90幾分(滿分300),於是我的成績似乎只能申請私立高中,再加上我也懵懵懂懂的根本不知道要唸什麼,然而我媽媽讓我很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讀的科系,可是我卻因為不知道自己想念什麼,然後就跟我媽說:「科系讓妳選好了。」結果我就花了三年的時間在搞中西餐及烤麵包。
這讓我很不快樂。
這個時候,反映出的是另一個問題,若我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可是卻不知道「我的渴望是什麼?」我依然會被潮流及他人牽著走,這個時候就不單只是社會洪流的問題,而是「我是否了解自己?」羅伯特‧清崎在《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提到:「你現在選擇的工作,很可能十年後就不存在了。」現在社會變動很快,這個月流行的,下個月就會有另一個潮流取代。
於是,很嚴重的問題反而是這種社會的風氣將會破壞學生的多元價值。若每一個人都走在社會的潮流上(價值單一化),國家也不會有獨特而多元的發展(如藝術、人文、經濟、綠能‧‧‧)。
除此之外,此書環繞著一種氛圍,即是「寬容」。在電視新聞中,我們可以看見孩子只是為了跟母親要錢不成就砍死扶養自己多年的親人;男女朋友分手後,另一方就潑硫酸把對方毀容。他們都是罪大惡極的人嗎?卸任紐約州檢察官Frank S. Hogen說:「犯罪法庭上一半的案件肇因於小事,酒館中耍威風、口角、辱人的手勢、輕藐的話語、粗魯的動作-就是這些小事引發動武及兇殺。很少人是罪大惡極的。」
重要的是,在電視媒體的聲色加持下,若我沒有保持一定程度的理性,很可能我就會被媒體和周遭的人煽動情緒,跟著別人一起痛罵:「這個人死死算了;這個社會真糟糕。」也許我們第一個感覺總是會很情緒化,不過沒關係。只要我們意識到,仍然可以選擇自己要擁有什麼想法。在下次看到這種社會案件時,就可以告訴自己:「等等‧‧‧也許這裡面的過程我不是那麼明白,我似乎應該先瞭解過後再做評斷。」就如蔣勳在《孤獨六講》中談到:「指著別人的不是,那不是道德。真正的道德是自我反省。」
最後則是談到了現代的飲食問題。他的觀點深深震撼著我,裡面談到:「現在很多上班族,中午因為很忙碌,就趕緊把中餐隨便塞入嘴巴,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像我自己平常在學校外面吃飯,漸漸意識到自己吃飯的時候沒有很用心的品嚐。也許是外食族早已被調味料麻痺了最原始的味覺,除非是美味過人的食物,不然味蕾根本偵測不到驚喜的可能。 直到最近看完這本書後,我才開始重視吃的重要,並不是說一定要吃一頓大餐才叫美食;或是跟很多朋友一起聚餐才會好吃。有時候反而是一個人,靜靜的,才能細細的品嚐眼前這碗滷肉飯和燙青菜。去感受滷汁的香味,咀嚼著青菜的脆嫩。
跟隨潮流的趨勢、嘲笑他人的行為、快速的飲食方式‧‧‧。這些人們早就習以為常的行為,唯有重新思考,才能發現改變自己的可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