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走晃看區域文化
住在台北這既新又舊的城市,20年。從幼稚園一路晃到高職,才離開此地到桃園去念大學。這城市,在我的記憶中究竟有幾種面貌?
一種、兩種,還是三種?
誰知道呢?說不定有一千種、兩千種。
在富錦街晃蕩幾來次,有人說那裡是台北市最美麗的巷弄。有條小巷的兩旁佈滿樹蔭,還有一段佳話如此寫:「富錦街上的行道樹,樹型又高又漂亮。夏日遮蔭,冬天換季落葉時陽光能照射穿透。」─建築師阮慶岳。
每次到那裡的法式家常菜館A mon chou chou吃飯時,總會在散步之餘一邊感受附近的老宅矮房,以及坐落於正對面的一排小吃攤販。
有一股簡樸、實在的氣味。
坐在餐館正對外面街道的長凳上,可看見人行道上的植栽。
沒有車水,也沒有馬龍。
只有純粹的飲食和寧靜的巷弄。
一條靜謐的同安街,位於台北城南之處。人們靜靜的晃蕩,爾雅、洪範等台灣歷史悠久的書局就身處兩旁低矮的公寓內,默默地餵飽台灣人的內在飢渴。
一路走到盡頭,望見的是一棟名為紀州庵文學森林的日式建築。1897年原是日本人平松家族所經營的料理亭紀州庵,台灣光復後,成為公務人員宿舍。
這地方為結合茶館、書店、市集和展覽空間的場域。當我走進一樓左側即是茶館,提供道地的台灣茶給客人品嚐,如木柵鐵觀音、凍頂紅水烏龍,以及阿里山鄒族手採有機茶等本土好茶。而牆面是寬長型的透明窗戶,可以看著窗外空曠的綠地和植栽,思考著也許重要或根本是雞毛蒜皮的事。
跨入隔壁的書店,有個特殊的標的物,即出現在作家王文興的書籍《家變》中的木質日式住宅。黑色的磚瓦;長滿稗子的庭院,還有純白的籬笆相陪。這是王文興兒時住在此地的記憶。
陳列在此區的書本,都是台灣文學,同時也有專門研究早期作家的書籍,如呂若赫的研究即放了不少。
再往上層探索,所見的是提供藝文展覽的場地,寬闊的陽台還有桌椅和黑板讓三五成群的來訪者討論時事或文學。一年前的4月份,到這來看作家鍾文音的『暗室微光』攝影展。黑白相間的照片,難以分類的圖像,以及無法與之對照的文字,多麼脫俗又富有想像力。
走出紀州庵,外面是一大片充滿綠地的廣場,不時會舉辦二手書籍跟好物販賣的曬書日。帶著一本書,隨意揀張長椅坐下,就是一場愜意的書香之旅,在台北城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