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喜歡聽音樂,我們能否對音樂有更深的體驗?

若沒有人訴說音樂如何產生的故事,那不就只能單憑感覺去欣賞音樂嗎?

星期六,午夜,聽了場融合戲曲、老唱盤和中國古樂的concert。

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主持人總在唱盤播放前後,為我們說上一段背後的錄製過程、歌手的特色,以及音樂產業的發展。

整場音樂會聆聽了不少30-40年代甚至更早的舊唱盤,有些風格還真不容易讓我這年輕人所接受。好在主持人細心地講述其背後的內涵,讓我對台灣早期音樂界有一些新的認識與回溫。
像是談到當時在台發展的美國Columbia唱片公司其音樂風格和旗下歌手的經典作品,著名的台語歌曲如望春風雨夜花等‧‧‧‧‧‧都讓我再再想到,大學時期曾上了一門課程「歌唱的藝術」,那時唱聲樂的呂碧玲老師就跟我們分享許多台灣早期的音樂產業發展歷史。
有一位說故事人的帶領,讓我對原本沒有特別喜好的音樂領域,擁有更多在知識上的了解,慢慢有勇氣踏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我很喜歡聽愛樂電台,不單是因為喜歡古典和爵士樂,還有一點是因為主持人會談談音樂的創作者以及其創作歷程,也包括該曲子的發展給聽眾了解。音樂也如同美食,若有人講述食物的背景或烹飪過程,在品嚐之時,便可以更細心咀嚼其背後所下的功夫。上個月25日跟朋友去了一家法式家常餐廳。點了油封鴨腿,廚師說明這料理必須先用調味料醃一天,再用120度的溫油去浸泡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吃的時候只是覺得很軟嫩,聽完後才明白其肉質綿密的所以然,心頭湧上一股求知的滿足感。

有些歌手的聲音,或其動人的音樂,不用言語就能表達一切。半年前,我去聽兩位留學維也納的朋友回國舉辦的長笛與小提琴演奏會。那擊弦與吹笛迸發的樂曲已不需要言語再撰述,就能陶醉在其美妙的樂音中。現在聽到的許多音樂,旋律和歌詞本身就具有穿透般的情緒,不需要言語來錦上添花。

而有些非主流的音樂,則是加上了言語,才讓人得以進入那獨特的音樂性。讓說故事的人為獨特稀少的音樂風格發聲,帶領我們主流聽眾進入不曾觸碰的音樂圈子。


註名:圖片取自
1.台語歌謠的奇葩── 鄧雨賢
2.部落格:http://beishi-fuxiao18.blogspot.tw/2012/10/blog-post.html
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