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大選結束-實況轉播:當初的決擇

「這不單是他們的戰爭,也是一場屬於你我的抉擇。」

從去年到今年一月的總統選戰,轟轟烈烈,攻防不斷。以前都只是看熱鬧的我,也在今年加入了這場如霧裡看花般的政治戲碼。

去年某一天,我這個對政治冷感的人,偶然在報紙上得知2012總統大選將由雙英較勁的消息。卻反而有種肯定讚賞的感覺,在我記憶中這兩個人的實力相當,也對其印象良好。所以慢慢的在心中下了一個決定:「這次選舉一定要去投票!」

在感性和理性的鐘擺上,看看候選人及其政策
這幾個月當中,我的心中反覆在感性與理性間來回跳躍。
心裡有一個挑戰很清楚,就是如何在紛雜的媒體聲音中站穩理性的步伐,以一種比較客觀的方式去評估候選人提出的政策。

就感性面而言,小馬哥的運動形象在我的心中是比小英的輪廓更為清楚的。然而,在這過程中我也曾因仇恨國民黨過去的統治惡行而厭其黨。除此之外,小英自然也是實力派,曾任陸委會主委和國策顧問,在立法院的表現也曾為人所讚賞。

理性因素則以「國家發展」和「兩岸政策」為主要評估。原本我一直以民進黨沒有提出什麼具體政策而列為次要選擇。不過在一月初接近選舉的時刻,我才遲遲在官方網站上得知該黨早已公佈的《十年政綱》內容,以及「台灣共識」的構想。雖然有點晚,不過也算是可提供為比較的資料。

至於兩岸政策而言,「九二共識」和「不獨不武不統」原則在我心中是勝出的。當然自己也曾考慮過小英提出的台灣共識,她承諾勝選後會聯合朝野政黨和民眾共同討論出一個屬於台灣人共同認同的理念。只是我覺得若以現任執政黨對兩岸關係抱持的共識,相信對於台灣經濟和兩岸緊張關係的益處是相較而言更為安全的。不過,研究兩岸政治的教授也提醒我,中國大陸給台灣吃了那麼多──經濟上──的甜頭,哪一天我們若要收手不跟他們合作,豈不被他們掐住脖子?


左看右看,雙英如何表現自己?
就個人行為來看的話,我在總統辯論會上發現小馬哥回應各界問題時,總是以實際例子明確的答覆,並時常在當下向發問者承諾即將做出的決定。畢竟小英沒有執政過,在回應實際執行的問題上自然缺少明確的案例輔以說服,這無法避免的成為小英的劣勢。

不過,發現自己一面倒的傾向後,我還是為小英做了些許的辯駁。我問:「她的經驗難道不足以勝任嗎?」、「雖然她還沒有總統的經驗,但誰不是從這個基準點出發呢?」慢慢的為雙英在我心目中的分數製造平衡,以免其中一方被我一昧的高舉。

選什麼立委?不是選總統嗎?
總統人選的抉擇大致底定後,想起前陣子在中國時報的社論版看到一篇文章,關於立委與總統的權力關係。因此而得知了在一片總統選舉的風聲中,同時間舉行的立委選舉在其中佔的重要性。也突然讓我意識到「『立委』拆開來不就是『立法委員』嗎?」我們人民能不能得到健全法律的保障全賴於立委的素質高低啊。

我本來對於立委選舉的想法是從朋友那聽來的「執政黨選白,在野黨就選黑」的原則去投票,這樣就可以牽制執政黨的權力。可是後來跟政治學教授聊過後,他也告訴我另一個觀點。這樣的優點當然可以牽制總統和執政黨的權力。然而,若政府真想實行什麼(對國家有所發展的)政策,這樣在野黨會成為一種──因反對而反對的──阻撓,使得政策一直擱置在立法院無法通過。

不過執政黨這次提出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很優秀,分別延攬來自各界的人才,諸如經濟學博士曾巨威、弱勢病患權益秘書長楊玉欣,以及勞工關係學系教授等等,可以在立院上增加多元的聲音。所以想了想,覺得應該支持這些有能力的人來為我們社會服務,希望這也能漸漸改變立法院政治惡鬥的氣候。

邁向公民
這次選舉的過程,讓我學習在感性和理性中取得平衡,並做出較為客觀的抉擇。當然,對於雙方國家政策我仍然是一知半解,在理性的分析能力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雖然投票這件事不能完整說明民主的意涵。但,透過這四年一次的民主行為,也是成為社會公民的一小段過程。



p.s. 圖片引用自googl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