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反動力 The Dynamic of Melancholia〉陳安安、黃韶瑩雙個展
2016年底看了一檔展「憂鬱的反動力」,對兩個創作者討論的內容很有共鳴。藉由這檔展回顧及發掘我在憂鬱的症狀裡所經驗到的一切,而且去好好經驗由勞動產生的憂鬱。
陳安安提到除了沉溺在壞情感裡頭,還能有其他可能性嗎?尤其黃韶瑩對身體勞動所產生的憂鬱,以及「在勞動的憂鬱中保持意識」這些想法特別觸動我,十分貼近我時刻面對的工作狀態。
她思考在憂鬱中保持意識可以帶來動能。看完展之後的工作期間我常把這個想法放在心中咀嚼。這讓我感到「有意識地活著」帶來的動能。而且心底被引導出「我更渴望的是像別人一樣勞動所榨出的經驗」。這是從那一個個在我面前奮力思考、勇敢探索、持續行動的同事、母親,還有臉友們的動態所生長出來的渴望。
有個經驗特別貼近我渴望的樣貌。好幾次回到家或還在路上感到很累,內裡卻是飽滿的。覺得是因為把事情都好好處理了而感到安定平靜,雖然心裡更想要得到欣喜這般豐沛的感受。but,這樣的感覺常是發生在過程中,因為漂亮幹掉一個個任務。
我也很欣賞他們對於訪談中的提問「在展覽論述當中,可以發現憂鬱的「反動力」是一個格外強調的議題,請問這是一份關於反擊的正面力量嗎?」所回應的:「反動力其實不一定是指正面或反面的二元相對,而是漸進式的思考壞情感在我們創作上還能帶出什麼可能性。」
把上句的創作換成生活來思考。花了點時間去想憂鬱有什麼可能性,憂鬱會讓我想到什麼顏色、畫面、聲音、念頭、地方或者能反思什麼呢?
畫面都來自我內心的毀滅與惡意。高空墜落、等捷運常會想著跳下去、拿刀刺向自己的心臟、開槍射死某人再自殺、埋在重得無法抬起的東西下。
會在腦海中出現的顏色就是一片全黑、全白或灰色。有好長一段時日,桌曆上的行程表每個月只有零星幾件事,我坐在房間的椅子面向窗戶或者坐在床上,不時心裡會浮現一片全白的畫面。如果我想要關掉生活的一切,就會浮現一片全黑。灰色是因為悲觀,看見的大部分事物都往負面的方向想,常在心裡出現的樹和土地,都以枯乾和荒蕪的樣子浮現。
如果腦中會召喚或響起的歌大多很悲傷。像是樂團「那我懂你意思了」的歌〈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 〈突然的日常生活〉〈不負責任男人的挽留〉,及一段電台節目裡專訪盧凱彤所放的音樂(《音樂五四三》/ News 98 / 2012年8月),也會想起陪伴安慰我一步步復原的專輯《搖擺電力公司》跟《易碎物》裡的歌。
會想到這些念頭。為什麼身體無法關機?真希望一覺不醒。會對主說:「能不能活到今天就好?」「為什麼不能靠意念讓自己消失?」
但也有想法會阻止我去死,像是陳柏伶的詩 〈怪物〉、如果我死了也只是被別人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只會被記得很短的時間,他們會繼續過生活。去到不同地方也會想著所處的環境能有什麼死法。
回到看展那天,延著地圖穿梭來往不知多少遍的北車附近,經過藝術村過了馬路走進街巷,就好像到了一個從沒來過的地方。走到位在小巷裡,亮著一朵小雲招牌的「朋丁」,才訝異竟然不知道這附近有這樣一間充滿意思的地方。
進去穿過一樓雜誌區直接上樓看展。每一個作品都讓我產生疑問,試著去感受和理解,卻覺得很匱乏。去凝視作品、感受、拋出很多問題都是關於材質和表現方式所可能要傳達的意涵,仍去試著接近這些作品。
一個創作是像心電圖起伏的黑色紙張立在地上,我本來覺得在說生命的皺摺,可是發現紙張沒有連在一起就打消這念頭。
後來我focus在策展論述比較打動我的黃韶瑩的作品。有一組作品分別把棉布塞進斜立起來的透明塑膠管和釘在牆上的鐵柵欄裡,我看著柵欄裡棉布上的文字寫什麼,會不會要表達什麼意思。聽到旁邊參觀的年輕女生們聊到黃韶瑩希望別人碰觸她的展品,我就偷偷戳了棉布幾下(其實是仿皮草的布料)。後來也讀了她對使用材質的態度「有時候我會去選擇模仿一個物件的形象,但是同時打破對物件原貌的印象(……)」。另外一個創作是一圈橢圓的黑色皮毛靠在牆壁和地上。為什麼用毛髮呢?想了一會,覺得毛髮跟身體有關連,而且她的創作想法也跟身體有關。但為什麼要靠在牆壁上,為什麼是橢圓的形狀呢?
窗邊有兩個紙做的大型黑色漩渦狀的作品,紙張滿是皺摺,看向盡頭有微微亮光。是黑洞?還是隧道?
也有兩個作品我連疑問都想不到,什麼也沒有。
看完後到下一個行程之前還有空檔,就在樓下翻他們的雜誌。挑了本在我印象中被介紹得很酷的"Apartamento"。這期封面是個四周如同沙漠的不毛地方,一個女人坐在半開的膠囊狀裡頭的座椅遮陽,旁邊有一隻狗。內頁裡的照片都讓我很無法置信,居然有人住在這樣的荒郊。有一頁在房間裡佔滿面積的地毯上擺著一雙雙鞋子靴子,還有另一頁是漆滿深紅色油漆的房間裡,衣櫃裡一個個皮袋掛在門上專門收納鞋子,都讓我驚訝收納的思維。那房間油漆真的是漆滿每一個角落,包括所有見得到的傢俱。看著那畫面的我心想:「能把概念徹底弄得這麼完整,房子應該是用租借的吧?」噢,還有一根巨大的屌放在房間裡,沒錯,也是深紅色。
最後,竟然要聊廁所?!這真是我見過最美的廁所,沒有之一。先說馬桶間,寬敞感到自在的空間、燈光的亮度不高但美得溫柔、貼在牆上的海報設計感覺很有sense、衛生紙擺放的方式,以及就連在牆上的丟衛生紙說明也設計得細緻。
在工作的日子裡緩慢地寫著這些,想被人看到但也很害怕被認識的人看見自己的黑暗。至少我寫出來了,也渴望被需要的人看到。
陳安安提到除了沉溺在壞情感裡頭,還能有其他可能性嗎?尤其黃韶瑩對身體勞動所產生的憂鬱,以及「在勞動的憂鬱中保持意識」這些想法特別觸動我,十分貼近我時刻面對的工作狀態。
她思考在憂鬱中保持意識可以帶來動能。看完展之後的工作期間我常把這個想法放在心中咀嚼。這讓我感到「有意識地活著」帶來的動能。而且心底被引導出「我更渴望的是像別人一樣勞動所榨出的經驗」。這是從那一個個在我面前奮力思考、勇敢探索、持續行動的同事、母親,還有臉友們的動態所生長出來的渴望。
有個經驗特別貼近我渴望的樣貌。好幾次回到家或還在路上感到很累,內裡卻是飽滿的。覺得是因為把事情都好好處理了而感到安定平靜,雖然心裡更想要得到欣喜這般豐沛的感受。but,這樣的感覺常是發生在過程中,因為漂亮幹掉一個個任務。
我也很欣賞他們對於訪談中的提問「在展覽論述當中,可以發現憂鬱的「反動力」是一個格外強調的議題,請問這是一份關於反擊的正面力量嗎?」所回應的:「反動力其實不一定是指正面或反面的二元相對,而是漸進式的思考壞情感在我們創作上還能帶出什麼可能性。」
把上句的創作換成生活來思考。花了點時間去想憂鬱有什麼可能性,憂鬱會讓我想到什麼顏色、畫面、聲音、念頭、地方或者能反思什麼呢?
畫面都來自我內心的毀滅與惡意。高空墜落、等捷運常會想著跳下去、拿刀刺向自己的心臟、開槍射死某人再自殺、埋在重得無法抬起的東西下。
會在腦海中出現的顏色就是一片全黑、全白或灰色。有好長一段時日,桌曆上的行程表每個月只有零星幾件事,我坐在房間的椅子面向窗戶或者坐在床上,不時心裡會浮現一片全白的畫面。如果我想要關掉生活的一切,就會浮現一片全黑。灰色是因為悲觀,看見的大部分事物都往負面的方向想,常在心裡出現的樹和土地,都以枯乾和荒蕪的樣子浮現。
如果腦中會召喚或響起的歌大多很悲傷。像是樂團「那我懂你意思了」的歌〈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 〈突然的日常生活〉〈不負責任男人的挽留〉,及一段電台節目裡專訪盧凱彤所放的音樂(《音樂五四三》/ News 98 / 2012年8月),也會想起陪伴安慰我一步步復原的專輯《搖擺電力公司》跟《易碎物》裡的歌。
會想到這些念頭。為什麼身體無法關機?真希望一覺不醒。會對主說:「能不能活到今天就好?」「為什麼不能靠意念讓自己消失?」
但也有想法會阻止我去死,像是陳柏伶的詩 〈怪物〉、如果我死了也只是被別人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只會被記得很短的時間,他們會繼續過生活。去到不同地方也會想著所處的環境能有什麼死法。
回到看展那天,延著地圖穿梭來往不知多少遍的北車附近,經過藝術村過了馬路走進街巷,就好像到了一個從沒來過的地方。走到位在小巷裡,亮著一朵小雲招牌的「朋丁」,才訝異竟然不知道這附近有這樣一間充滿意思的地方。
進去穿過一樓雜誌區直接上樓看展。每一個作品都讓我產生疑問,試著去感受和理解,卻覺得很匱乏。去凝視作品、感受、拋出很多問題都是關於材質和表現方式所可能要傳達的意涵,仍去試著接近這些作品。
一個創作是像心電圖起伏的黑色紙張立在地上,我本來覺得在說生命的皺摺,可是發現紙張沒有連在一起就打消這念頭。
後來我focus在策展論述比較打動我的黃韶瑩的作品。有一組作品分別把棉布塞進斜立起來的透明塑膠管和釘在牆上的鐵柵欄裡,我看著柵欄裡棉布上的文字寫什麼,會不會要表達什麼意思。聽到旁邊參觀的年輕女生們聊到黃韶瑩希望別人碰觸她的展品,我就偷偷戳了棉布幾下(其實是仿皮草的布料)。後來也讀了她對使用材質的態度「有時候我會去選擇模仿一個物件的形象,但是同時打破對物件原貌的印象(……)」。另外一個創作是一圈橢圓的黑色皮毛靠在牆壁和地上。為什麼用毛髮呢?想了一會,覺得毛髮跟身體有關連,而且她的創作想法也跟身體有關。但為什麼要靠在牆壁上,為什麼是橢圓的形狀呢?
窗邊有兩個紙做的大型黑色漩渦狀的作品,紙張滿是皺摺,看向盡頭有微微亮光。是黑洞?還是隧道?
也有兩個作品我連疑問都想不到,什麼也沒有。
看完後到下一個行程之前還有空檔,就在樓下翻他們的雜誌。挑了本在我印象中被介紹得很酷的"Apartamento"。這期封面是個四周如同沙漠的不毛地方,一個女人坐在半開的膠囊狀裡頭的座椅遮陽,旁邊有一隻狗。內頁裡的照片都讓我很無法置信,居然有人住在這樣的荒郊。有一頁在房間裡佔滿面積的地毯上擺著一雙雙鞋子靴子,還有另一頁是漆滿深紅色油漆的房間裡,衣櫃裡一個個皮袋掛在門上專門收納鞋子,都讓我驚訝收納的思維。那房間油漆真的是漆滿每一個角落,包括所有見得到的傢俱。看著那畫面的我心想:「能把概念徹底弄得這麼完整,房子應該是用租借的吧?」噢,還有一根巨大的屌放在房間裡,沒錯,也是深紅色。
最後,竟然要聊廁所?!這真是我見過最美的廁所,沒有之一。先說馬桶間,寬敞感到自在的空間、燈光的亮度不高但美得溫柔、貼在牆上的海報設計感覺很有sense、衛生紙擺放的方式,以及就連在牆上的丟衛生紙說明也設計得細緻。
在工作的日子裡緩慢地寫著這些,想被人看到但也很害怕被認識的人看見自己的黑暗。至少我寫出來了,也渴望被需要的人看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