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買書來看,長久來主因漸變成在支持弱勢的出版業,然而一再地花錢讓我感覺很不平衡。且產業衰退問題讓人關注和同情而支持,其問題使得出版工作者不斷埋怨,這些事長久地消耗我對出版業的同理心

長期在書店消費,書業經營困難總引起我的同情心,我越來越常感到被書業以弱勢狀況索求消費。尤其發生在比連鎖書店更難支撐營運的獨立書店。

我對書店經營困境的同情心已經被一次又一次挖掘,所剩越來越少;一而再的消費支持讓我的心理感到不平衡。而獨立書店買書要花我更多錢,則加強了這股不平衡。
買書變得像是在做公益(支持弱勢的書業),不總是基於欣賞作品而願意以新台幣支持。

這樣的心理一大原因,來自於多年總見媒體及出版產業喊著營業額衰退。每年總是看到新聞報導哪些書店又倒掉了、買書的人口逐年降低。書店店主常在說沒人來書店、業績慘,不足負擔店租、人事等成本;出版工作者也不時在臉書發文說大家都不買書、書很難賣。

我了解出版產業面對各種困境,特別是獨立書店經營處境更艱難;正因如此常會去造訪消費。然而部份從業人員用經營困難及書業弱勢來叫賣,成為我長期消費隱隱作痛的原因。
書業問題首先說說書本的性質,書不像其它產品得花錢購買才能獲得內容,可以在書店看或從圖書館借;再加上書本不是民生必須品。除此之外,圖書的利潤低。
至於獨立書店的困難,比起大型連鎖書店的資源相較有限,書本叫貨量小無法壓低進貨成本,消費者得用貴於連鎖店折扣的書價購買。小量叫貨也使得配送時程緩慢,配送會優先給叫貨量大的書店,讀者訂書自然就更慢取得。再加上獨立書店不敵網路書店得以宅配/超商取貨。

我很願意也確實常於獨立書店購書,僅是希望消費能基於喜歡作品或店家,心甘情願花錢。既然店主下定決心要開店,私以為應該要想辦法賺錢營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