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如何療癒身心,讓人活得好:獨立書店無論。如河。

多次去都會看店招牌「河」,水字旁潑墨漸漸吸引著我,能感受到它散發著一股生命。藝術家楊侖創作,潑墨的點狀讓平面設計師後續去背很崩潰  / 攝影:Melody

為什麼要去書店,書店能給我們什麼?

書店是能讓人安靜的場所。

走進去翻一本書或雜誌,讀他人的疼痛感到寬慰、因為共同的經驗感到被理解。也是這些書讓我看見社會怎麼長成可愛又可怕的模樣,還有未來可能會怎麼開展。

不同背景的作家受邀來寫玻璃詩,是沿續有河Book抓住眼球的景觀特色。特別喜歡看著窗戶的詩作也看見光線折射出店內樣貌 / 攝影:黃亭皓


無論如河是家獨立書店, 四個店主的背景為醫療工作者並投入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因此常能聽店主分享醫療現場的處境,包括人力不足、護病比及醫病關係惡化。獨立書店不同於連鎖書店的特色在於每個店主呈現了其獨特價值觀、創意與信念實踐,靠著選書、空間陳設、活動內容及形式來展現。舉例來說,常有人問為什麼無論如河書店辦這麼多生態講座?「其實現在肺癌非常多,那背後是空氣汙染;胃癌、大腸癌非常多,背後是食物的問題;而這東西跟生態息息相關。有人會問那跟療癒、護理到底有什麼關係?這就是護理啊。只要生態能維持平衡,我們吃進去的,吸進去的,就會健康,人就不生病。不生病護理人員就不必這麼累;急診就不會大爆滿。」梁秀眉在節目說。
書店竟冒出這樣的詩。為有河Book時期留下來,意外地符合店主的核心信念 / 作者:陸君萍 攝影:黃亭皓

要比折扣絕對輸連鎖書店,因採購少量無法以量制價、也沒有配送服務,可因著這樣的書店總具有獨立性格,店主會提供更多大眾市場以外的書刊選擇;主流觀點之外更多樣化的想法與視角,使我更願意支持他們發展。

這櫃陳設的樣子有打到我,擺放推薦的音樂專輯和小物;左下是從畫展帶回的佐伯俊男畫冊,欲望的歡愉滿溢。 攝影:Melody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