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生物活在海廢污染,且危及生命的海洋環境──塑料海洋


陳俊傑先生發現捕撈的鬼頭刀體內有釣魚用繩、吸管、塑膠圈。照片提供: 宜蘭縣南方澳冷凍廠老闆陳俊傑。










這一年跟動物很有緣份,想和你們分享兩個訊息:看見動物們被人不合理的對待,以及海洋生物遭受人造商品的危害,像是海龜吞下吸管等塑料而難以進食。活動於金門的歐亞水獺,因建案切斷水系、抽取水源作為灌溉使得活動區水源不足,導致水獺無法於水系移動,於是冒險行經馬路卻常常遭路殺。很多生物瀕臨絕種,濫捕漁類、稀有動物交易,讓我感到憂心,我的孩子可能看不到這些生物了,曾見過很美的存在,也想他們能看見。
歐亞海獺棲地之間的水系被建設工程破壞,常於道路移動時遭路殺。照片提供:李淑圓, 藝術家:邱姵紜
人類生活中產生的塑料及人造用品,深深傷害海洋生物,海龜吞下吸管、塑叉匙等導致胃部已填滿難以再進食,被捕魚網纏住而無法覓食,進而缺乏營養使身體虛弱、死亡;珊瑚和海草也因被捕魚網覆蓋,失去了陽光而缺氧,而且在海鳥的肚子竟發現1300隻打火機。受危害的生物有海龜、鬚鯨、北極熊、海豹等……,截至2016年,受影響生物已達800種。(註1)
高鼻羚羊的長鼻子讓我想一直盯著看。照片來源:Йорик / khabar agency (註2) 

除了常見生物外,稀有動物也因動物交易變得更加艱困,第98期大誌(The Big Issue)曾做過瀕絕動物報導。高鼻山羚羊,螺旋狀纏繞的角很美,然而羊角卻被迷信能當作止痛藥和抗痙攣藥,大量輸往中國市場。
龜殼帶著溫潤的金色和其稀有性,引起人想擁有的物慾。攝影:Andrew Routh, CC BY-SA 2.0

安哥洛卡象龜,擁有淡金色的龜殼,除了從樹上掉落、野火會造成牠的瀕絕之外,牠的稀少性和金黃色的龜殼成了盜獵的目標,成為黑市炙手可熱的商品。目前安哥洛卡象龜復育中心有警衛負責看守,1988年為這單一物種成立的國家公園也有全副武裝的警衛巡邏,即使如此仍有盜獵者。
不管長得可不可愛,都應擁有能不受惡意侵擾的對待。攝影: Jonathan Zander, CC BY-SA 3.0

身體可長至六公尺,目前大多生活在北印度禁獵區的恆河鱷,「牠們因為人類欲取得其皮膚、肉、蛋或其他身體(傳統藥物使用)而被狩獵;近期,牠們更面臨新的威脅,如水利灌溉及其它工程計劃,以及逐漸迫近棲地之人類及牲畜的壓力。1940年代以前,大概有5000到1萬隻恆河鱷,但今日,儘管有從1970年代中期就開展的保育付出,現在卻只剩下幾百隻(......)」(註3)

人造商品充斥海洋,生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好好去看牠們,會滋長出意識,感受到牠們存在的獨特光澤與生命皆有的疼痛。如果能合理對待牠們,盡可能減少動物的痛苦,吃肉時也能心安理得。而海鮮除了好吃,僅僅看著牠們也很美;適當捕撈能讓生物長久地存留,讓孩子們還有機會看見牠們。


註1:此內容來自報導者為此做的專題《塑殺事件簿——塑膠製成的海洋生物墳場
註2:高鼻羚羊的照片著作權歸屬尚無法確定,所以暫用斜線取代兩者其一。分別來自兩個網址提供的拍攝者資訊。
註3:大誌第98期,〈恆河鱷──人類交易下的倖存者〉,p.1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