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手記─聽民歌的歲月
![]() |
齊豫《橄欖樹》專輯 |
好想跟你們聊聊民歌,不如咱們從一首經典的歌作為開始。
〈橄欖樹〉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歌,旋律優美還帶點悲傷的氛圍,歌詞十分有意境。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何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 |
三毛生前照片 |
我自己聽這首歌常常想到的感覺反而是自己的性格不太能適應這個社會,想流浪到遠方。即使知道了三毛這詞是喜悅的懷念心情,還是會帶著一種想遠走高飛的傷悲在感受這首歌。
記得是大三還是大四開始聽民歌,是什麼機緣呢?
本來就對詩詞有點興趣,就讀大學期間在當代美術館聽了創作歌手高閑至唱更多的詩詞作品,像是李煜〈虞美人〉跟馬致遠的〈天淨沙〉等。兩年後又在因緣際會下看到將蘇東坡搬上音樂劇的表演。然後我也聽到鄧麗君唱了許多著名的詩歌,真是動聽極了。循著這樣清新的旋律跟歌詞的脈絡走下去,也就讓我接觸到了七零年代民歌,學生自己寫歌自己唱的風潮。
接下來有好多我自己很喜歡的民歌想推薦給大家。
〈走在雨中〉的意境也很悲傷,但這是對愛情的傷感,跟想遠走他鄉的感覺不太一樣。情緒更沉了我覺得。萬芳在演唱會上詮釋的版本非常動人,從字句裡能聽到她的真情,而且很收斂地表現情緒。可是這樣傷悲的歌如此投入地唱想必挖出了心中瀝血的回憶罷。
我反覆聽了幾次,每每陶醉在她跟歌曲完美結合產生的氛圍。
〈夢田〉是一首潘越雲跟齊豫兩位大將的合唱,我極喜歡他們倆聲線融合的味道,很優美。那個時候指導他們合聲的是剛進滾石當助理黃韻玲,「我竟然要教他們唱歌?!」她後來在受訪時以一種狀似驚恐的心情回憶道。
當年有一首畢業常會唱的歌叫做〈木棉道〉,我在超級星光大道的民歌系列中聽到擅長台語歌的安伯政唱這首。跟我這七年級後段班流行的畢業歌,如周華健的〈朋友〉還有品冠〈最想念的季節〉的對照下,都能在不同時代引起相同的共鳴。
聽長輩說道:「台大正門的羅斯福路種了整排木棉樹,大家就戲稱這條是木棉道,或是大學之道。」還講到對街有一家駐唱餐廳就叫木棉道。
還有從當初到現在仍站穩歌壇的蔡琴,在當年唱了一首傳唱甚廣的歌〈洽似你的溫柔〉,深沉的嗓音在女歌手當中很是獨特。這歌在述說青春年華已去的成年人緬懷著往日美好。在我聽來也有股對學生時代的懷想尤然而生。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張破碎的臉
難以開口道再見 就讓一切走遠」
「到如今年復一年 我不曾停止懷念
懷念你 懷念從前」
〈一條日光大道〉,是李泰祥身體出狀況之後每次有機會一定要唱的歌曲,還屢屢領著大家唱。這首歌展現一種自由奔放的心情、旋律也十分輕快,聽來屢屢有烏雲散去之感。它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他獨唱;另一個是跟弟子齊豫的合唱,這次就讓大家聽看看這位才子粗曠且有生命力的聲音吧。
最後一首是熬了近三十個年頭製作了三個版本,才完成李泰祥理想中最接近完全的樣子,即是〈告別〉與〈不要告別〉。
這是聽眾私錄的唐曉詩廣播演唱版。
原來寫的〈不要告別〉的詞同樣是由作家三毛謄寫。後來的〈告別〉則是由詩人夏宇改寫,那時她還沒寫過歌詞,所以寫出來的句子長短不一根本沒法兜進原來的旋律唱,可是李泰祥覺得這詞寫得極好,所以決定幫它重寫一個旋律。
夏宇第一本詩集 / 攝:商禽先生家屬 |
我看著馬世芳聽這首歌後寫下來的感受去聆聽,確實有體會到一些跟他相同的感受,歌曲進行到間奏的部分,那器樂的聲音傳達了豐沛美麗的情境。直到尾奏像是穿越迷霧般看見心中的壯麗。
不管是唐曉詩跟李泰祥或是林文俊和徐芊君的對唱版本,聲音的融合都像是兩條線以螺旋狀交會的樣子,極其和諧。
如果你堅持看到這裡,也許有發現文中提到一個名字很多次,李泰祥。他把高雅的古典樂恰如其分地放進通俗的流行歌曲裡。不似當年的民歌大多旋律簡單好唱,他以自己古典音樂的背景做出編曲繁複的歌曲,可那些歌卻又好聽得不得了。只是馬世芳說那些歌極為難唱,能駕馭他的歌都是大將級的歌手,如許景淳、齊豫和唐曉詩‧‧‧‧‧‧。
![]() |
製作專輯《錯誤》時的李泰祥 |
他做了一個決定讓我覺得既驚訝又佩服。就在1975年他接下省立交響樂團和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的指揮不到一年,就決定放棄這份安穩的工作。開始做廣告歌曲、電影配樂,兼差寫點流行歌的案子過活,同時還深入挖掘鮮少人碰觸的實驗音樂,一路朝向人煙罕至的領地。
這樣義無反顧的把自己丟向極為不穩定的生活狀態,是需要多強的渴望、勇氣和意志力啊。
猶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聽到他病逝的消息,心中震盪了一會。過不久看到廣藝基金會在中山堂幫他辦了一場《美麗的錯誤》交響音樂劇。在那場表演中,聽到更多他的作品也對他這個人有更完整的認識。中場休息期間,我走到窗戶旁,帶著一點沉重的心情,想著他為了音樂掏盡生命地撲火灼身。
我們竟曾經擁有過這樣一位大師。
![]() |
李雙澤,抱著吉他總是蓬頭亂髮 |
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李雙澤。是他引發了「唱自己的歌」這場民歌運動。在那之前,學生們習慣聽的都是從廣播裡放送的西洋流行歌。而就在1977年人稱「淡江事件」那場西洋民謠演唱會上,他頂著一頭散髮穿著隨意抱著一把吉他手裡一罐可樂上台就高呼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並且當場唱了臺灣民謠〈思想起〉〈恆春調〉〈補破網〉與國語的〈國父紀念歌〉。
結束後,這事情引發廣大的討論。開始燒起了大家對自己的歌的意識,著實為那個黃金年代的先鋒者。
民歌現在聽來也許稍嫌清淡,但它簡單的旋律與清新的歌詞散發出來那般質樸的性情,卻是如此真誠動人。而且那些歌曲展現了使勁把自己掏出的原創精神,讓後面的人能沿著這些作品和理念繼續做出好音樂來。
如果你不經意聽到這些民歌,而且願意讓耳朵多待一會,也許可以發現一些特別的風景。
*金韻獎:1977年首辦的歌唱比賽,與民謠風同為當時影響力十分廣泛的選秀比賽。
資料與照片出處:
結束後,這事情引發廣大的討論。開始燒起了大家對自己的歌的意識,著實為那個黃金年代的先鋒者。
民歌現在聽來也許稍嫌清淡,但它簡單的旋律與清新的歌詞散發出來那般質樸的性情,卻是如此真誠動人。而且那些歌曲展現了使勁把自己掏出的原創精神,讓後面的人能沿著這些作品和理念繼續做出好音樂來。
如果你不經意聽到這些民歌,而且願意讓耳朵多待一會,也許可以發現一些特別的風景。
*金韻獎:1977年首辦的歌唱比賽,與民謠風同為當時影響力十分廣泛的選秀比賽。
資料與照片出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