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搖滾樂好另類好好聽─聊聊「大象體操」樂團

大象體操主視覺 / 設計:陳允中(Yun-zhong Chen)
一年多前到公館的某個地下室裡聽Band。仍然記得那個場地在我腦海的畫面:昏黃的舞台架著鼓、吉他還有貝斯,跟一條條的線路彼此串接在樂器和音響器材之間;台下更漆黑了些,僅只是依靠著台上微微的光亮,卻還是能看到彼此,有些人站在前面的搖滾區,另一些人或坐或站在後面遠遠望著。
當年聽演唱會的DM / 圖:The Wall Music
覺得有點侷促不安。這裡的人看起來帶有頹廢的氣味,似乎不太喜歡跟別人打招呼。「在這裡聽音樂應該在什麼時候尖叫拍手呢?」從沒來過這種地方的我想著。


那一晚有個來自高雄的樂團「大象體操」玩一種叫做數字搖滾(Math Rock)的曲風。映在眼前的是貝斯手、吉他手跟一個鼓手,開始敲彈了一段不知道多久的曲子,始終沒有人唱歌,好乾。為了打發時間就轉而看樂手的神情,聽樂器各自的聲音,催眠自己在聽古典樂。過一會,竟慢慢讓彈貝斯的凱婷手指在琴弦上下快速撥動的那般炫目與專注給打動。
第一次看到這個樂團的照片 / 圖:誠品刊物《現場》
那時他們剛發第一張EP《平衡》,後來我就開始follow這個團了。直到去年7月發了第一張專輯《角度》,同時還在年底剛結束的金音獎入圍了六個獎項。有幾首歌我覺得蠻好聽的推薦一下,〈銀河〉在中段節奏加快的部分很迷人,尤其是一邊聽音樂的鋪陳一邊看著MV畫面裡慢慢編織出來的銀河系,就覺得好動人,從沒想到能用音樂來詮釋星系。〈Finger〉從一開始的節奏就狂衝,聽來很是痛快。〈日常的航道〉這歌名我蠻喜歡的,日常生活像是條航道啊!雖然這首忽快忽慢的前進,聽起來卻感到很自在。


這種音樂有點難像流行歌那樣當我想到哪首歌就能召喚它出來,常常想要回憶時,怎麼也找不到開啟旋律跟歌名的鑰匙。


上網查資料發現數學搖滾出現在1980年後期,融合了好多種曲風像迷幻搖滾、前衛搖滾,等近十種。數搖的拍子變化最是耐人尋味,一首歌裡可以換好幾次拍子,假設前4個小節3拍,從第5小節可能變成4拍。包括樂器間的拍子都可以不同。吉他手凱翔就解釋:「除了變拍外,樂器也可以數不一樣的拍子,例如吉他是以3拍為一個小節,貝斯是以4拍為一個小節;雖然會交錯,但在最小公倍數(12拍)時就會合在一起。」
即使拍子的計算很複雜,但卻在經過精密計算下讓聽眾有種莫名的和諧感。

沒那麼注重人聲的搖滾樂,現在變成是在我既不想聽典雅的古典樂又不想聽張力強的流行歌時會聽的東西。我想會讓我喜歡是它充滿變化性的節奏跟豐富的弦律給我耳目一新;同時樂器演奏時彼此碰撞交織在一起時的力度很是衝撞感官。

不妨來聽聽看這種音樂,感受不一樣的搖滾和純粹的節拍刺激吧。

p.s.這幾個月去大學聽音樂課還意外遇到貝斯手凱婷來旁聽欸。


註:吉他手張凱翔的說明載自KKBOX音樂誌2013.09月號


多嘴手記:那晚其實還邂逅了一個日後我很愛的後搖滾樂團「甜梅號」,去年一次機緣下聽了他們的新專輯演唱會,日後再找機會來說說嘴嘍。說起來,這篇的主題改了又改,本來是想寫數學搖滾的發展脈絡跟介紹各團,然後又改成數學搖滾跟後搖滾的樂風比較,最後實在太懶了就乾脆用一個樂團來寫,真是。


Music
大象體操〈銀河〉


大象體操〈Finger〉



大象體操〈日常的航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