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現場:長笛與小提琴的奔放旅程

現場,是一種更深刻的感受,更細膩的觀看體驗。

上個週末在敦南誠品店的牆上,看到音樂家馬世芳說的一席話:「現在大家很願意花600-700元買一張演唱會的票,卻很少花300-400元買一張CD。」

週六的夜晚,去聽了一場長笛與小提琴的音樂會。兩位正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唸書的姐妹:安莉和玉莉。趁著暑假回台灣,將他們從小到大的音樂體驗,藉著第一次在故鄉的公開聯合演出,要帶給我們他們用盡生命揮灑的音樂章符。

長笛演奏者在吹吐氣間,交換著呼吸頻率,讓整體感覺更像真實的生活,而非表演。而從她全神貫注的吹笛神態和翻譜的敏捷動作,讓我看見一位拼了命為觀眾譜奏樂章的表演者。

小提琴演奏者則是在拉弦與手指撥弦的動作間,迸發出十足的聲音張力。精心挑選的曲目,也讓這樂器細膩的樂音及多變的技法得以施展開來,使我不時陶醉地用心觀賞著。

表演的時刻,我不單聽著主樂器的奔放,也注視且聆聽著鋼琴的伴奏。我發現它能帶領聽者先進入音樂的氛圍,並輔佐著主樂器建構出音樂的節奏性,十快時慢的掌握聽者的情緒波動。
在每首曲目也能聽見作曲家用心地傳達其內在心境,亦或是精心編排的音樂佈局。

演出後,玉莉跟我說怎麼大家都喜歡最後一首Sarasate Op.20 Zigeunerweisen。其實我個人只是比較欣賞那首呈現的精湛指法和內在情境,真正喜愛的是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Op.64,其音樂的爆發力和情感更為豐沛。而長笛我個人偏愛的是速度緊湊又特殊多變的Khachaturian concerto Mov.1。

音樂專輯可以重複聆賞,而音樂現場則提供了更為深刻的體驗,直接衝撞聽眾的感受。


P.S. 圖片引用自 Facebook album of An-Li Yan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