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聽Acapella!
我從沒有忘記,你們的聲音那麼具穿透力。
上個月的27號,在桃園的文化局演藝廳內,聽了一場多元人聲室內樂集(Polylogue Vocal Ensemble)的音樂會。
抵達音樂廳時,已開場了半小時。不過,後來的那一個小時內,我還是被你們的聲音感動了至少兩三次。有些樂曲真是好令我驚訝,使我的肢體從躺在柔軟的椅背上慢慢前傾。兩隻手擱在膝蓋上,耳朵豎起,兩隻眼睛直直看著前方舞台。
這些動作,不就是深怕這一刻會立即消失嗎?
這讓我想起了《刺蝟的優雅》結局裡所說的:「在『永不』中追求『永遠』。」意即在每一刻可能你和我會「永不」再見的瞬間,用心抓住那一刻即讓它成為「永遠」。在全神貫注的被你們的聲音感動的當下,我的心裡確實想著這件事。
同時,很感謝俄羅斯鋼琴家紀辛(Evgeny Kissin)的觀念給了我一個重重的啟發:「聽音樂不要陷入文字魔障。」就是不要陷入藝評或是音樂解說中。「直接聽他們的音樂,得到的絕對會更多。」這個訊息對我有很大的衝擊!因為我總是聽不明白古典音樂中想表達的涵義,就像看不懂一幅畫一樣。於是便想從音樂背景的解說和作曲家創作的想法去了解。
可是,他的想法卻讓我明白原來欣賞音樂不一定需要具備許多知識,只要單單聆聽曲子,直接感受音樂本身的樣貌。
在整場音樂會中,有兩首曲子特別令我印象深刻,其中一首是奎爾特(Quilter)創作的Under the greenwood tree,曲調急湊,聲音中彷彿有種魔力把我捉住,讓我一點也不想離開那樂音。另一首則是蕭泰然創作的本地歌謠《台灣是寶島》。記得有一天,我站在聖心教堂的一樓,耳朵邊傳來一陣以閩南語多人重唱的旋律,覺得十分動聽。然後想起是你們在二樓練唱的旋律。「沒想到台灣人的語言也可以這麼美麗。」現在心裡想著。
除此之外,有一首歌沒機會在現場聽到,可是回家找Youtube聽過後,立刻讓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客家歌曲《花樹下》。聽的同時隨即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哀傷在心頭。這也讓我想起了《花若離枝》這首歌,反而是強烈的;讓我有如身歷情傷般的悲傷。
離開音樂廳後,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過,能聽到讓我感動的歌曲以及感受到人聲樂音的美妙,那就足夠了吧。
最後,我將以上音樂連結放給各位欣賞。
《花樹下》,作曲人謝宇威獨唱版 及 福爾摩沙合唱團版
《台灣是寶島》
Under the greenwood tree(第二首才是這曲子)
上個月的27號,在桃園的文化局演藝廳內,聽了一場多元人聲室內樂集(Polylogue Vocal Ensemble)的音樂會。
抵達音樂廳時,已開場了半小時。不過,後來的那一個小時內,我還是被你們的聲音感動了至少兩三次。有些樂曲真是好令我驚訝,使我的肢體從躺在柔軟的椅背上慢慢前傾。兩隻手擱在膝蓋上,耳朵豎起,兩隻眼睛直直看著前方舞台。
這些動作,不就是深怕這一刻會立即消失嗎?
這讓我想起了《刺蝟的優雅》結局裡所說的:「在『永不』中追求『永遠』。」意即在每一刻可能你和我會「永不」再見的瞬間,用心抓住那一刻即讓它成為「永遠」。在全神貫注的被你們的聲音感動的當下,我的心裡確實想著這件事。
同時,很感謝俄羅斯鋼琴家紀辛(Evgeny Kissin)的觀念給了我一個重重的啟發:「聽音樂不要陷入文字魔障。」就是不要陷入藝評或是音樂解說中。「直接聽他們的音樂,得到的絕對會更多。」這個訊息對我有很大的衝擊!因為我總是聽不明白古典音樂中想表達的涵義,就像看不懂一幅畫一樣。於是便想從音樂背景的解說和作曲家創作的想法去了解。
可是,他的想法卻讓我明白原來欣賞音樂不一定需要具備許多知識,只要單單聆聽曲子,直接感受音樂本身的樣貌。
在整場音樂會中,有兩首曲子特別令我印象深刻,其中一首是奎爾特(Quilter)創作的Under the greenwood tree,曲調急湊,聲音中彷彿有種魔力把我捉住,讓我一點也不想離開那樂音。另一首則是蕭泰然創作的本地歌謠《台灣是寶島》。記得有一天,我站在聖心教堂的一樓,耳朵邊傳來一陣以閩南語多人重唱的旋律,覺得十分動聽。然後想起是你們在二樓練唱的旋律。「沒想到台灣人的語言也可以這麼美麗。」現在心裡想著。
除此之外,有一首歌沒機會在現場聽到,可是回家找Youtube聽過後,立刻讓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客家歌曲《花樹下》。聽的同時隨即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哀傷在心頭。這也讓我想起了《花若離枝》這首歌,反而是強烈的;讓我有如身歷情傷般的悲傷。
離開音樂廳後,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過,能聽到讓我感動的歌曲以及感受到人聲樂音的美妙,那就足夠了吧。
最後,我將以上音樂連結放給各位欣賞。
《花樹下》,作曲人謝宇威獨唱版 及 福爾摩沙合唱團版
《台灣是寶島》
Under the greenwood tree(第二首才是這曲子)
留言
張貼留言